黨的十八大以來,巨變在洞庭之濱、雪峰山下悄然發生。一串串數字、一塊塊獎牌,折射出400萬益陽人民勠力奮斗的激情與榮耀——
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41元,分別超全省、全國平均2446元和1810元;
3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安化縣提前2年高質量脫貧摘帽;
獲評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中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躋身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真抓實干先進市、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市、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市……
益陽在大戰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圓了千年小康夢,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占據更重要位置。
新建成投入使用的益陽市民文化中心。鐘浩 攝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內唯一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
更強更綠更智慧
在湖南,提及現代農業,繞不開益陽。
去年8月,省政府印發《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方案》,開啟新一輪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力爭將益陽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先行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區,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此前,益陽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內唯一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創造了綠色農產品供給“益陽特色”、農業產業化“益陽路徑”、互聯網+農業“益陽模式”。
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益陽現代農業產業強起來。
赫山區八字哨鎮高粱坪村早稻收割現場。鐘浩 攝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赫山區中億現代農業基地,“現代風”撲面而來:1000余畝稻田一片金黃,7臺收割機往來穿梭奏響豐收曲。收割機稻谷滿倉后,自動化管道將稻谷直接輸送到路旁貨車上,運到合作社烘干。“這1000多畝稻子,可在2天內收割完。”湖南中億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俞聰說。
耕地流轉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益陽均居全省首位。
綠色鋪底、“一縣一特”,益陽現代農業品牌亮起來。
每個縣(市、區)有特色產業,安化黑茶、南縣稻蝦米、桃江筍竹、沅江蘆筍、赫山大米、資陽休閑食品、大通湖大閘蟹個個名頭響亮,其中百億級農業產業達6個,全市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年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安化黑茶成為湖南唯一進入全國首批100個中歐互認互保名單的地理標志產品,南縣稻蝦米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桃江竹筍獲評全國農業十大領軍地理標志品牌。
益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原則,完成了324個土壤監測點位設置,基本實現縣、市、區全覆蓋,石煤礦污染、銻污染等歷史遺留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土壤環境狀況穩中向好。打贏資江、南洞庭湖、大通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等硬仗,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經驗入選生態環境部督察培訓交流“十大先進案例”。農村居民環保意識增強,美麗庭院建設“六個一”模式獲農業農村部推介。
“云”上管理、網上“出圈”,益陽現代農業邁向智慧型。
打造農業“云”平臺,會種田變“慧”種田。推進智慧農業“5G產業鏈”核心示范基地建設,建成一批智慧育秧工廠、現代智慧農機作業管理平臺,實現農業生產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智能服務。
建立“數字化全程智能追溯體系”,農產品“身份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質量追溯相結合,實現從生產到流通全程智能監管。全市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在98%以上。
打造便民服務平臺,助推更多農產品成“網紅”。安化黑茶一年直播500多場、帶貨超億元,桃江竹涼席電商銷售額位居淘寶、天貓、京東同類產品銷售榜第一。去年,全市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600億元。
崛起10大新興優勢產業鏈,其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81.7%——
更新更高更先進
6月22日,隨著最后一斗混凝土澆灌完成,益陽高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研發服務中心A區6號樓順利封頂。這個產業園將借助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構筑集科技研發、金融創投、智慧生產、論壇交流、技術博覽、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打造生態、和諧、充滿活力的產業支撐平臺、企業服務平臺、人才引進平臺。數字經濟,開辟益陽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益陽將先進制造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來抓,聚焦企業培育、狠抓產業集群,給予充足的“陽光”“雨露”“養分”。
一批明星企業茁壯成長。
工人在三一中益攤鋪機熨平板總裝線上工作。熊暉 攝
主板上市企業7家、數量居全省第四,華翔翔能、鼎一致遠、華慧新能源等20家企業被認定為湖南省上市后備企業;
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2個,居全省第三;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居全省第四;
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
一批優勢產業集聚發展。
電容器產業成長為全國最大鋁電解電容器生產制造基地,占據全球鋁電解電容器市場份額30%以上;
電子電路板產業約占全省線路板行業總產值90%;
三一、中聯、山河智能等工程機械產業龍頭企業均在益陽投資建項目;
碳基材料產業有規模企業10家,金博股份成為國內碳碳復合材料第一股;
船舶制造產業占全省船舶產業總產值70%左右;
安化縣連續13年位列中國茶業百強縣前十強,成為我省實現千億湘茶戰略目標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益陽市年均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超7%,年均新入規工業企業超150家,9大工業園區為全市貢獻了3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40%的稅收,益陽高新區入選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崛起數字經濟、新材料、生態綠色食品等10大新興優勢產業鏈,去年其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81.7%。
實施“東接東融”戰略,全面對接長株潭一體化發展——
更近更快更融入
7月15日,200余名高鐵建設者代表作為首批嘉賓,開啟常益長高鐵益長段試乘之旅。15時50分,高鐵一路向東。16時23分,穩穩停在長沙站。“這么快就到了?我還沒韻到味呢。”赫山區高鐵建設指揮部指揮長胡順章調侃道。
即將投入運行的益陽高鐵南站。鐘浩 攝
從2008年益陽市委、市政府提出“東接東進”,到去年益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東接東融”發展戰略,益陽“向東”奔跑不斷加快。
2016年,石長鐵路復線全線開通,貨運能力大大提升,旅客列車全面提速,坐火車從益陽到長沙節省近半個小時。
2016年,銀城大道提質擴建通車,連接益陽與長沙城際干道至關重要的一截打通。這條由西向東縱貫城區的交通大動脈,體現了益陽人民發憤圖強的愿望——連通寧鄉,對接長沙,實現融合。
2017年,長益高速新益陽互通運營,一舉把益陽、長沙的距離拉近到40公里以內,讓益陽開始真正邁入長株潭半小時經濟圈。
2020年,G5517長常北線高速長益段(長益高速擴容工程)正式通車,成為益陽對接長沙又一重要通道,長益高速“堵車”是常態、“不堵”是新聞的狀況成為歷史。
2021年,益陽至寧鄉城際公交開通運營,兩地實現公交互通。
2022年,常益長高鐵益長段試運行,40分鐘內可到長沙站……
大道向東紫氣來!
“我區是益陽‘東接東融’橋頭堡,區內三一中陽、金博股份等一批明星企業是東接東融最早的受益者。”益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于小波介紹。
“我們將新材料產業園建到了益寧邊界,園內90%的項目承接自長株潭。”益陽龍嶺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周彪介紹。
益陽市工信局的一份報告上,清晰記錄了益陽實施“東接東融”戰略的成果: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256家規模工業企業與長株潭698家企業(單位)建立業務合作關系,36家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龍頭企業與長株潭174家企業建立業務合作關系。近兩年,從長株潭引進項目91個,合同引資237億元,目前已落地73個。
來自益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數據顯示:近10年,益陽市中心城區往東南方向擴展了約15平方公里。至2035年,益陽“東接東融”區域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將新增約1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區新增規模63%左右。
益陽向東,全面對接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強省會”戰略,打造長株潭城市群重要拓展區、中心輻射區,未來可期!

■我看這十年
劉鼎:益陽向東,戀人更近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邢玲
“我與女友相戀8年,見證了益陽向東發展的歷程。”1996年出生的安化小伙劉鼎,談及益陽近些年來的變化,對益陽“東接東融”感受深刻。
2014年,劉鼎在位于益陽市中心城區的湖南城市學院就讀,與遠在江蘇徐州上大學的女友相隔近1000公里。“那時去一趟徐州可謂千辛萬苦。光是從益陽到長沙就需要搭乘客車、公交、地鐵等多種交通工具,去黃花機場更要提前幾個小時。”劉鼎說。隨著銀城大道全線拉通、G5517長常北線高速長益段通車,去長沙的通道多了、寬了,時間更快了,到黃花機場僅需1個多小時。
2019年,劉鼎考入益陽龍嶺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被分配到益陽“東接東融”橋頭堡——新材料產業園工作。此時,其女友已到中南大學讀研。“我可以從離單位不遠的地方直接上高速,35分鐘到長沙。”劉鼎說,2017年11月2日,長益高速新益陽互通正式通車,這是益陽“向東”的標志性工程,益陽至長沙的距離縮短至39.6公里。“我經常下班后,去長沙河西大學城跟她一起吃晚飯。”劉鼎說,交通的便利,讓他和女友“天天見”的夢想變為現實。隨著去年7月益寧城際公交投入運營,兩人相約到寧鄉吃個晚飯、逛個街已是常事。“手機APP上可以實時查看公交到站情況,方便得很。”劉鼎說。
今年,劉鼎競聘到益陽龍嶺產業開發區本部工作,女友則在長沙市天心區工作,兩人的距離遠了不少。“這時候,石長鐵路‘城際快巴’派上了用場。”劉鼎說,“城際快巴”車次幾乎每個時段都有,購票、進站相當智能,抵達長沙站后與多條地鐵無縫對接。“我下班后趕到長沙,正好吃上女友做的晚飯。”劉鼎真切感受到,益陽與長沙的距離越來越近。
“常益長高鐵益長段很快將投入運營,你和女友相聚會更方便。”記者打趣道。
“她已經答應我,來益陽發展,以后我們天天在一起哦。”劉鼎說,自己所在園區飛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干事創業,“我們辦公室主任就是寧鄉人,她把家安在益陽。我也要和女友一起,建設更加美麗的家鄉。”
“她現在不是我女友了,是未婚妻!”劉鼎笑著告訴記者,今年9月,他將和女友完婚。